董楊:新能源車技術/商業模式創新需政策支持
作者:
汽車觀察
2020-07-18 19:09
7月18日,由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主辦的第一屆汽車市場與消費論壇在線上隆重召開。本次論壇的主題為“中小城市與農村電動化發展”。中小城市和廣大農村地區目前千人汽車保有量相對較低,但機動化出行需求迫切,已成為新一輪汽車消費的高增長領域。從供給側看,適合中小城市和農村居民的汽車產品創新不足,大量車企對此市場研究不足。
會上,世界汽車組織第一副主席、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副理事長董揚分享了三點看法。
第一,中國新能源汽車的發展今年其實不太好,疫情也有影響,補貼大幅退坡。今年整體產銷肯定下降,但是總的形勢并不壞,在技術發展各方面很快的階段,中國肯定能夠在電動汽車方面達到世界第一。
在這種情況下怎么看待中國的新能源汽車市場呢?我覺得新能源汽車進入百萬輛以后,進入了規模市場、進入了可以市場促進技術發展的狀態,事實上證明最近這幾年中國新能源汽車技術迭代很快,很快就起來了。
讓人欣慰的是,在疫情期間包括最近幾個月我們也多次組織網上的會議討論電池和充電安全性問題,這方面產業內有比較大的進步。
當前從電動汽車來看,我認為最主要的是落地的問題。大規模政策支持的時代已經過去,現在需要落地,特別是充電基礎設施,現在小區的充電需要進小區進的不夠,單位有停車條件的充電設施上的也不夠快,這些都需要發展、都需要落實、都需要提高。
從中國電動汽車來看,我覺得如果有什么缺憾,基礎還差一點。我們在固態電池一些新的領域進展還不夠快,沒有達到世界上比較領先的水平。
第二,補貼時代過去后現在需要創新。這個創新包括技術方面的創新,包括刀片電池、無鈷電池、無模組電池,也包括產品針對具體市場的創新,現在電池企業已經針對不同用戶生產不同的電池,國外只把電池分兩類,一類是純電動電池、一個是混合動力電池,中國現在純電動電池也分兩類,一類是普通轎車的電池,一類是專門用于網約車、出租車的電池,不同的續駛里程對電池有要求,不同的全壽命的歷程,比如說一個普通人買了轎車可能20萬、30萬、40萬公里夠用了,出租車需要50萬、60萬甚至更高,所以這個也在分產品。對于充電的需求,有的需要高壓快速充電,有的不需要那么多充電,所以技術在發展、產品也在細分。
商業模式上也需要創新,比如現在換電模式、車電分離模式,都在做,最近我看了一些企業,也在跟一些企業討論,政府也很支持,所以,下一步也有一些商業模式的創新會出來。
第三,新能源汽車產業的發展,技術的創新和商業模式創新需要政策的支持。現在低速電動車領域長期模糊,從法治上來說是有問題的,我覺得,政策方面創新非常重要。
電動汽車大規模補貼時代過去,但是到現在仍然有大量的技術創新、商業模式創新,這些都必須要政策跟上。
百人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