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的執念
作者:
AO記者 劉小勇
2025-04-01 15:44
創始人、總編輯劉小勇在《汽車觀察》20周年暨汽車產業發展思享薈上致辭
2005年,萬鋼:
“市場變化太快,由此而造成的視線太短、眼光太近是目前企業普遍的通病。做汽車企業,眼光不能看得太近。”
2005年,左延安:
“先進企業價值觀是先進文化的具體體現,發揚光大企業的價值觀,是企業持續、健康發展的根本。”
2006年,沈陽:
“五菱只是一個地方品牌,與百年通用聯姻,我們能學到世界最先進的造車方法。”
2010年,魏建軍:
“不管什么樣的技術,掌握在自己手里才踏實,買別人的技術很上火。”
2013年,郭孔輝:
“在中國轉變發展方式、調整產業結構的新形勢下,以往引進先進技術,然后模仿消化的路徑已經走不通了。”
2013年,付于武:
“汽車人才的問題是中國汽車產業最大的軟肋。”
2013年,王傳福:
“全球70%的IT工業在中國制造,為何汽車上不能做到一流水平?我認為行,只是暫時不行!”
2015年,弗雷德蒙德?馬利克(Fredmund Malik):
“一個變革的時代往哪個方向發展,常常不以‘人’ 的意志為轉移,也不會以龍頭企業的意志為轉移......”
2018年,李書福:
“國家把純電動汽車作為發展主流主要是基于能源、環保、人類生存安全方面的考慮,而自己建議推廣甲醇汽車也是基于這三個方面的考慮。”
2023年,賈健旭:
“合資車企只有2-3年的窗口期,要么go big,要么go home,但現在唱衰合資企業還為時過早。”
2024年,尹同躍:“我不認為在新能源時代打造高端品牌會變得更加容易。”
......
提筆給《汽車觀察20周年特刊》寫個卷首語,竟一時語塞,不知從何說起。
20年200多期雜志10000多篇稿件,無數的人和事在頭顱里被激活,無數的聲音在耳膜里回響,試圖奪路而出。
前面的這些人和這些話,都是本刊記者20年來親赴現場的第一手記錄。我還用抓耳撓腮什么呢?這些大咖的金句不就是最好的卷首語嘛!
《汽車觀察》編委代表共同為20周年特刊揭幕
2005只是一個普通的年份,普通到3月份之前都沒有一份汽車產經類刊物。但20年后望回去,發現這一年絕對是一個不平凡的年份,好多大事在這一年發生——
中國新一輪宏觀調控政策逐漸落地,經濟學家吳敬璉提出,中國改革已進入“深水區”;
“中國制造”招致國際貿易摩擦,針對中國的反傾銷愈演愈烈;
A股在6月6日降至冰點,上證指數8年來首次跌破1000點;
中國GDP過18萬億,外貿規模已破萬億美元大關,超過日本;
從上??诎冻隹诘钠嚁盗勘壬弦荒暝鲩L10倍,中國汽車出口第一次爆發;
吉利向福特提出收購沃爾沃,并首次參加法蘭克福車展;
廣州汽車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成立,行業內國有汽車集團首次引入民營企業機制;
上汽集團成為韓國雙龍汽車第一大股東,南汽和上汽分別收購羅孚汽車資產;
一汽馬自達、長安馬自達、北京奔馳相繼成立,又一個“合資年”出現;
全國汽車銷量575.82萬輛,首超日本和德國,成為全球第二;
中國汽車出口只有17萬輛,新能源汽車銷量還是零。
2005年是中國經濟一個新周期的開始,是中國汽車產業全球化全面覺醒的元年。
接下來的20年發生了什么,大家有目共睹。但20年前的我即使窮盡想象力,也不會料到會如此波瀾壯闊!
這20年,中國在燃油車領域大大縮短與國際水平的差距,而在新能源和智能化方面完美實現了換道超越。這樣的歷史性成就說起來簡單,但過程充滿了懸疑、酸楚和驚濤駭浪。我們能成為這一歷史性過程和這些歷史性成就的觀察者和記錄者,實屬三生有幸。
2005年3月,我以《從車外看車》為題,寫下《汽車觀察》首期發刊詞,文中這樣寫到:從車外看車,需要容忍的眼光,需要開放的眼光,需要專業的眼光,需要歷史的眼光,需要國際化的眼光。“從車外看車”,是在勉勵自己作為行業觀察者要站得更高一些,看得更遠一些,要擁有更廣的視野、更多的角度、更理性的心態。20年來,我們謹記初心,在“講述不一樣的汽車故事”的同時,自己也成為了故事的一部分。
在《汽車觀察》創刊20周年之際,我們精心選取了20年來所采訪的代表性人物(老友記)、所報道的重大行業新聞(觀察前哨),篩選出具有里程碑意義的行業成果(數字紀元)和重要事件(黃金20年),還向20位汽車媒體大咖邀約稿件(時代筆鋒),編輯成這本20年特刊。這些真實的、具體的、歷久彌新的珍貴片段是我們從后視鏡對中國汽車產業黃金20年的深深凝望。
用十二萬分的誠意感謝指引、激勵、陪伴、支持甚至批評我和汽車觀察的每一位朋友,愿我們繼續攜手,迎接下一個黃金20年。
上一頁
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