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險種乍現,是營銷噱頭還是智駕“安全帶”?
作者:
AO記者 李琳
2025-02-14 15:27
前不久,比亞迪發布了全民智駕戰略,稱其全系車型將搭載智駕技術,其中天神之眼C方案的覆蓋車型價格下探到7萬元市場。對此,華為常務董事、終端BG董事長、智能汽車解決方案BU董事長余承東仿佛不那么認同,甚至在社交平臺上直接開懟:“智能駕駛,湊合能用與好用并安全,是完全不同的境界!”
從車圈大佬的唇槍舌劍可以看出,2025年智駕高地的爭奪比往年更加激烈,隨之而來的應當是普及程度的水漲船高。當智駕平權時代到來,與智駕汽車事故相關的責任界定和保險理賠,也有必要得到進一步的關注。
有消息稱,小鵬汽車即將推出一項智駕保險產品,該產品圍繞小鵬汽車長期積累的智能駕駛技術和用戶數據展開,由小鵬與保險機構聯合打造。無獨有偶,2024年11月20日,賽力斯與平安產險也合作推出智駕保障服務計劃——智駕無憂服務權益,覆蓋智能泊車、智能駕駛等8個場景,提供智能駕駛責任風險保障方案。比賽力斯早3天,華為鴻蒙智行亦針對問界全系新增智駕無憂服務權益(試行),并給出了更為具體的保障場景。
自動駕駛事故誰之過?
要想了解智駕險推出的原因,就搞清楚智能駕駛事故,到底誰來擔責。
2023年末,工信部等四部委發布了《關于開展智能網聯汽車準入和上路通行試點工作的通知》《通知》指出自動駕駛車輛發生事故的主要責任,放在試點的使用主體上。
《通知》要求,使用主體應當對車輛上路通行可能造成的人身和財產損失具備相應的民事責任承擔能力,并按要求購買機動車交通事故責任強制保險以及其他交通事故責任商業保險。
《北京市自動駕駛汽車條例(征求意見稿)》也提到自動駕駛汽車上道路行駛期間發生交通違法行為的由公安交管部門按照現行法律法規進行處理和認定。車內有駕駛人的,依法對駕駛人進行處理。
據汽車流通及金融領域相關專家分析:“智能駕駛技術面臨硬件故障、軟件bug、數據安全等風險,傳統車險難以覆蓋,智駕險可填補保障空白。”由此可見,華為、小鵬相繼推出智駕險是行業發展必然。
據悉,小鵬汽車智駕險產品將覆蓋城市/高速導航輔助駕駛(NOA)、自動泊車等核心功能,聚焦于解決用戶在智駕使用中的責任界定與安全保障痛點。該智駕保險產品權益或與用戶智駕里程、使用時間等數據掛鉤。
鴻蒙智行智駕險適應的場景包括智能泊車輔助、代客泊車輔助、遙控泊車輔助、車道巡航輔助及智駕領航輔助,權益時長為自權益激活后12個月,最高保障權益上限500萬元。
鴻蒙智行就此權益在備注中特別提到,智駕無憂服務權益包含有三個啟動前提:非營運和非比賽競賽用車、交強險和商業險(車損全額)須在有效期內、事故發生時智駕功能處于開啟狀態且交警判定本車在事故中有責。
“智能駕駛雖不斷進步但仍有不確定性,事故責任認定復雜,推出智駕險能讓用戶更安心使用智能駕駛功能。”該專家表示,“敢于推出智駕險,表明車企對自身智能駕駛技術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有信心,向市場傳遞積極信號。”
推動自動駕駛普及的新引擎
推出智駕險對行業而言同樣是一項具有戰略意義的利好舉措,該專家分析:
首先,智駕險的推出有利于車企提升品牌形象。該專家認為,智駕險體現了車企對用戶負責的態度,有助于提升品牌的美譽度和用戶忠誠度。
對于用戶來說,能夠做出智駕險承諾的主機廠,一定經過了大規模的產品交付,積累了大量的實際運行數據,證明其智能駕駛系統的安全性,并且具備快速迭代和進化的能力。
其次,智駕險可以幫助車企有效降低經營風險。該專家說:“將智能駕駛可能帶來的巨額賠償風險轉移給保險公司,可以穩定企業經營。”在發生智駕事故后,通過智駕險,保險公司可以承擔部分或全部賠償責任,減少車企的直接經濟損失。
再次,智駕險可以促進智駕技術普及。“智駕險讓用戶更愿意嘗試和使用智能駕駛技術,推動智能駕駛技術的普及和發展。”該專家分析。智駕險的理賠數據有助于車企識別技術弱點,推動技術改進。通過保險公司的數據反饋,車企可以持續優化自動駕駛系統,增強消費者對技術的信任,提高自動駕駛系統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推動智駕普及。
最后,智駕險將加強行業合作。該專家表示:“智駕險將促進車企與保險機構深度合作,共同探索智能駕駛時代的風險管理和服務模式。” 智駕險的推出需要車企、保險公司、技術供應商等多方合作,隨著智駕險的普及,自動駕駛市場的成熟度提高,吸引更多投資者和參與者進入,促進整個自動駕駛生態系統的發展。
該專家認為,未來車企推出智駕險很可能成為趨勢,“隨著智能駕駛技術的普及和L3及以上級別自動駕駛的發展,責任界定和風險防控更復雜,智駕險能提供保障,且監管部門也在推動相關保險發展。”可以預見的是,有了保險保障,車企可以更放心地進行大規模推廣智駕技術,加速自動駕駛技術的市場滲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