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朝”上新,比亞迪投下深水炸彈
作者:
AO記者 陳秀娟
2025-04-10 19:59
在全球汽車工業加速向電動化、智能化躍遷的關鍵轉折點,中國車企正以技術突圍改寫產業格局。4月9日,比亞迪在深圳總部揭開漢L與唐L的神秘面紗,以20.98萬~28.98萬元的定價,在紅海市場投下了兩枚“深水炸彈”。
從參數破壁到場景構建
作為比亞迪王朝系列的扛鼎之作,漢與唐自誕生起便承載著品牌高端化的使命。漢家族累計銷量突破100萬輛,長期穩居中國品牌中高端轎車銷冠;唐家族以73萬輛累計銷量成為全球暢銷新能源SUV之一。
此次推出的漢L與唐L,并非簡單的改款升級,而是基于超級e平臺的全域技術革新,集多項全球第一的核心技術于一身,將原本屬于豪華品牌的性能參數、智能配置與安全標準,以主流市場價格普惠大眾。
當比亞迪在發布會上揭曉漢L與唐L的核心參數時,臺下一片嘩然。漢L EV搭載的10C閃充電池與1000kW充電功率模塊,實現5分鐘補能400km的超快充效率,唐L EV則以8.4C充電倍率達成5分鐘370km的續航里程,徹底超越特斯拉V4超充的200km補能水平。
性能躍升背后,是比亞迪在三電技術領域的領先優勢——1000V全域高壓架構讓能量損耗降低40%,1500V碳化硅功率芯片將電驅效率提升至99.7%,而刀片電池的超高速離子通道設計與自修復SEI膜,更在實現極速充電的同時確保循環壽命突破6000次。
基于此,電動車的使用場景也被重塑。發布會外場演示的充電實測顯示,新車在兆瓦閃充站充電5分鐘的續航增量,已與燃油車加油5分鐘的行駛里程相當。比亞迪規劃的4000座兆瓦閃充站網絡將在2025年內覆蓋全國主要高速路網,徹底解決用戶的續航焦慮。
更深層的變革在于,比亞迪通過技術整合改寫了電動車的價值標準。漢L EV四驅版以810kW總功率實現2.7s零百加速,性能超越保時捷TaycanTurboS;唐L EV四驅版憑借3.6s破百成績,刷新中大型SUV加速紀錄。漢L DM搭載的第五代混動系統,在虧電油耗降至3.9L/100km的同時,綜合續航突破1673km;唐L DM則以4.9L/100km的虧電油耗與1430km綜合續航,打破 “混動無性能” 的行業認知。
業內分析人士指出,比亞迪的技術狂飆本質是“場景定義技術”的戰略落地。唐L首發的靈鳶智能車載無人機系統,通過車頂無人機艙實現自動起飛跟拍返航,開創 “陸地航母” 出行新形態;漢L的智能底盤系統依托云輦C智能阻尼控制,提前50米掃描路面并動態調整懸架,實現“預見式操控”。正如清華大學車輛與運載學院教授李顯君所言:“比亞迪正在用技術創新重新定義汽車的邊界。”
從矩陣打造到生態布局
漢L與唐L的“技術平權”策略在智能化技術的搭載上同樣得到了充分的展現,兩款新車首次將激光雷達、AR-HUD、天神之眼B高階智駕激光版(DiPilot300)等配置下放至20萬元級市場。
實現降維式打擊的背后,是比亞迪通過垂直整合能力實現的成本優勢轉化。從鋰礦開采到IGBT芯片自研,從刀片電池量產到碳化硅模塊規模化應用,全產業鏈的閉環使得比亞迪核心零部件成本較行業平均水平低35%。
在高端化戰略層面,漢L與唐L承擔著“技術錨點” 的重任。漢L搭載的云輦智能底盤技術,源自百萬級仰望U7的云輦電懸架系統,形成“技術金字塔”的反哺效應;唐L的豪華智能座艙,為騰勢等高端品牌開辟市場空間。華泰證券分析指出,比亞迪的高端化并非單點突破,而是從10萬元級海鷗到百萬元級仰望U9的全域覆蓋,技術創新在不同價位段的車型上層層滲透。
與此同時,比亞迪同步推進兆瓦閃充站網絡建設,不僅面向全行業開放技術專利,更與頭部充電運營商合作共建,加速電動車補能網絡普及。這種“硬件+生態”的雙重布局,不僅解決用戶痛點,更確立了比亞迪在充電標準制定中的話語權。
業內專家指出,比亞迪的這種垂直整合模式正在形成難以復制的生態壁壘。自研的1500V碳化硅芯片已實現車規級量產,刀片電池產能規模是行業第二名的3倍,成本優勢顯著。這種 “技術護城河” 使其在保持35%毛利率的前提下,將激光雷達、丹拿音響等配置普惠至20萬元級市場,價格僅為傳統豪華品牌的60%。正如摩根士丹利分析師AdamJonas所言:“比亞迪正在構建新能源汽車行業的‘蘋果生態’。”
從市場領跑者到規則定義者
2025年第一季度,比亞迪以41.64萬輛純電銷量超越特斯拉,全球市場份額提升至15.7%。這種領先地位的背后,是其對行業規則的多維度重新定義:在電池領域,刀片電池的安全性與成本優勢成為行業標桿;在智能駕駛領域,天神之眼B系統憑借英偉達Orin-X芯片(算力 508TOPS)與多個傳感器,實現城市NOA功能規模化落地;在制造端,CTB電池車身一體化技術將2000MPa熱成型鋼應用于全車,樹立全球五星安全新基準。
2025年一季度,比亞迪研發費用同比增長42%,重點投向固態電池、車路協同、AI能耗管理等前沿領域。第五代DM技術通過域輪端解耦實現全速域脫開,油耗降低18%;AI能耗管理系統動態優化動力輸出,使綜合續航提升12%。這些創新在推動行業向“四電時代” 加速演進的同時,也迫使傳統車企與新勢力重新審視自己的技術路線。
面對比亞迪的技術碾壓,大眾汽車集團首席執行官奧利弗·布魯姆坦言,“比亞迪的垂直整合模式讓我們重新思考供應鏈策略”;蔚來創始人李斌則表示,“智能化將是新勢力的最后防線”。
行業格局的重構本質是技術話語權的爭奪,當比亞迪用低至20萬元級車型實現百萬元級性能時,其改寫的不僅是市場規則,更是全球汽車工業的價值評判標準:技術創新的終極目標,是用戶體驗的重構而非參數堆砌。
站在全球汽車工業轉型的十字路口,比亞迪的突圍之路顯現出了清晰的未來圖景:在國內市場電動化單月滲透率突破50%的關鍵節點,企業核心競爭力已從單一技術的突破升級為生態系統的構建。比亞迪同步推出漢L與唐L,不僅是為領跑新能源汽車市場提供彈藥,更深層次的意義在于其背后的“比亞迪模式”——以技術創新為矛,以產業鏈韌性為盾,以用戶需求為原點,在全球市場構建難以復制的價值體系,成為中國制造業從“成本優勢”向“技術優勢”躍遷的縮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