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馳入股Apptronik,人形機器人狂踩“油門”
作者:
AO記者 陳秀娟
2025-03-20 20:30
在電動化競爭白熱化的當下,人形機器人正悄然成為車企爭奪未來話語權的“新引擎”。
當地時間3月18日,美國AI人形機器人公司Apptronik宣布完成4.03億美元A輪融資,谷歌、奔馳、Japan Post Capital等巨頭成為其戰略投資者。其中,奔馳以數千萬歐元注資,旨在加速其全球生產網絡的智能化轉型。
1+1>2
據悉,Apptronik的明星產品Apollo人形機器人,已在奔馳匈牙利工廠完成初步驗證。這款身高1.73米、載重25公斤的機器人,憑借32個執行器和獨特的控制架構,成功將零部件配送效率提升40%,人力成本降低32%。未來,Apollo將承擔零件檢查、產線供料等任務,甚至協助高精度裝配。
對于奔馳而言,投資Apptronik并非簡單的技術采購,而是對未來制造模式的戰略布局。
首先,技術層面的融合更具突破性。奔馳將自身在傳感器、車輛控制系統的積累,與Apptronik的AI算法相結合,共同開發出工廠專用避障傳感器。這種傳感器可實現毫米級環境感知,確保機器人在密集的產線中安全穿梭。此外,奔馳的自動駕駛技術被遷移至Apollo的路徑規劃系統,使其在復雜環境中展現出類人的決策能力。面對突發情況,機器人能夠自主調整路線,而非僵直“死機”。
其次,商業生態的擴展同樣令人矚目。Apptronik通過奔馳全球30余座工廠獲得海量場景數據,這些數據成為訓練AI模型的重要資源,推動機器人快速迭代。而奔馳則借助Apollo塑造科技先鋒形象,計劃將其引入4S店承擔基礎維保,甚至作為“科技大使”進駐品牌體驗店。
這種雙向賦能揭示出新制造范式的內核:車企提供場景與數據,科技公司貢獻技術,二者共同孵化下一代智能生產力工具。
人形機器人軍備賽打響
放眼業界,奔馳的布局并非先例。全球汽車產業正掀起一場激烈的人形機器人競賽。
在中國,小鵬汽車的自研人形機器人Iron已在其廣州工廠參與P7+車型生產。這款擁有62個自由度的機器人,能夠完成精密線束裝配,其搭載的鷹眼視覺系統可實現720°無死角環境感知;長安汽車在2024年11月15日宣布,未來五年投入500億元布局人機交互技術,計劃2027年前推出量產機器人;奇瑞汽車的Mornine機器人更已走出工廠,在馬來西亞4S店承擔銷售咨詢,通過多模態感知系統與顧客自然互動。
國際車企的卡位同樣迅猛。特斯拉的Optimus機器人已能完成車門拋光等精細作業,現代集團通過收購波士頓動力獲得足式機器人技術,寶馬則與Figure合作測試倉儲機器人。據高盛統計,全球已有近20家主流車企以自研或合作方式入局,2035年市場規模預計突破380億美元。
這場競賽的背后,是對汽車業兩大挑戰的回應:首先,愈演愈烈的人力困局。德國汽車工業協會預測,2030年歐洲汽車業將面臨30%的技工缺口,重復性崗位招工難已成常態。
在奔馳匈牙利工廠,Apollo機器人將夜班人力需求削減近三分之一,這種可24小時連續作業的“數字勞動力”正在成為剛需。其次,電動化轉型的柔性生產挑戰。大眾MEB平臺工廠因設備無法兼容SSP新平臺,被迫投入數十億歐元改造的教訓,暴露出傳統重型機械的僵化弊端。而Apollo這類通用機器人通過更換夾具和算法,即可快速適配新車型生產線,使改造成本降低40%。
當小鵬Iron機器人在總裝線上精準安裝電路,當特斯拉Optimus學習車輛質檢手勢,行業已清晰看見未來圖景——人形機器人不再是實驗室里的科幻概念,而是破解人力短缺、提升制造柔性的現實解決方案。
它們的價值不僅在于替代人力,更在于重塑生產邏輯:通過AI自主優化流程、通過數據閉環持續進化,最終實現“越用越聰明”的制造系統。
智能化“快進”時代開啟
人形機器人正在重新定義汽車制造業的邊界。這場變革的核心,是生產工具的進化與生產關系重構的雙重奏。
傳統機械臂雖能高效完成焊接、噴涂等固定工序,但其局限性始終存在——無法感知環境變化、難以適應靈活需求。而Apollo這類人形機器人,則借助3D激光雷達、多模態感知系統和強化學習算法,正在突破這些桎梏。
如在奔馳柏林工廠的測試中,機器人不僅能按預設路線配送零件,還能在貨架臨時調整時自主重建地圖;當工人突然進入作業區域,其動態避障系統能在0.1秒內凍結動作。這種類人化的環境交互能力,使得機器人從“隔離在護欄后的工具”進化為“可與人類并肩的同事”。
更富想象力的是,當Apollo在4S店掌握換機油技能,當Mornine機器人能向顧客講解自動駕駛原理,汽車業的“制造-服務”鏈條正在被重新縫合。
可見,這場變革的本質,是對“制造權”的重新定義。那些能率先將人形機器人深度整合進生產體系的車企,不僅將獲得效率躍升的短期紅利,更將掌握制定智能工廠標準的話語權。
正如Apptronik首席執行官Jeff Cardenas所言:“我們正在創造的不僅是機器,而是新一代勞動力量。”當機器人學會思考、適應與進化,汽車制造業的競爭維度將從“鋼鐵巨獸”的比拼,轉向“硅基生命”的較量。
對于整個汽車行業而言,奔馳與Apptronik的合作猶如一針催化劑。它進一步證明人形機器人不再是概念炒作,而是切實可行的生產力革命。隨著技術成熟與成本下降,未來十年,人機協作模式或將像當年的流水線一樣,成為汽車制造業的新常態。而那些固守傳統制造邏輯的車企,恐將在智能化浪潮中失去船舵——因為這一次,變革的速度不是由人類的學習曲線決定,而是由機器的迭代效率書寫。